你会在下班后查工作邮件吗?下班后要如何联系员工同事?

法国出台一项新的法律,赋予员工权利在上班时间之外可以忽略工作邮件。工作邮件对我们的生活干扰有多大?法国的新法对你的工作来说可行吗?

a man using a mobile phone

Source: Press Association

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广泛应用,许多人的实际工作时间已超出规定范畴。不少人指出,类似超时工作的员工并未得到合理的加班薪酬,反而因此面临压力过大、疲倦和睡眠障碍等风险。如果你受不了同事和老板在晚上或周末给你发邮件,而且期待你能回复,那么移居到法国吧。根据SBS法语节目报道,法国已经开始认可员工“失联”的法定权利。

从今年的1月1日开始,超过50人的公司必须制定一份员工章程,明确规定出一段雇员的“离线”时间,确保其在下班“离线”期间免于工作邮件或电话的“骚扰”。

去年十月份,一项研究披露,超过三分之一的法国人会在他们上班之余的时间,用自己的电子设备工作。60%的人称,他们希望有法律来修正这种情况。

前法国教育部长、社会党议员贝诺瓦·哈蒙(Benoit Hamon)表示:“现代工作压力太大了,员工们即使离开了工作场所,也并没有离开工作。他们像一条狗一样通过电子产品这条狗链和工作拴在一起。短信、邮件、电话统治着他们。”

法国的工作场所法律要比要周严格的多。在法国,现行劳动法规定,法国劳动者一周的工作时间为35小时,多数雇员每年有五或六周的假期。在澳大利亚,员工每周的工作时间是38小时,员工一年有四周的年假。

南澳大学工作生活研究中心的Barbara Pocock教授在接受媒体的采访中称,澳大利亚员工也会在正常的办公时间之外工作。2013年她与Natalie Skinner合作的一项研究发现,近半数的澳洲员工会在工作时间之外查看工作邮件,尤其是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士。

SBS The Feed报道引用的一项调查预计,在澳大利亚,有81%的办公室雇员会在上班时间之外查收工作邮件。55%的人会在晚上11点后查看工作邮件。

2016年的一项世界经合组织的研究显示,澳大利亚的工作生活平衡的排名,低于发达国家中的平均水平。
也许法国的这项禁令对澳洲员工来说遥不可及,但是不管你是雇主还是雇员,都可以通过一些方式来有限管理邮件占用的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减少工作邮件对你下班后的生活的打扰。

如何管理你的电子邮件?

如何管理电子邮件,在网上可以查到许多的建议。一些建议包括:

1. 对邮件进行归类,按照缓急轻重程度进行处理;

2. 考虑设立一个“已处理邮件”文件夹,将所有需要留存的邮件放入其中;

2. 当天处理每日邮件,保持收件箱清空状态;

3. 对每封阅读后的邮件进行相应的处理,包括回复、转发、购置、删除。

4. 减少不必要的邮件发送

5. 定期对邮箱进行回顾性整理。

雇主想工作时间之外联系员工要怎么办?

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雇主的工作时间和私人时间也常常是模糊的,在工作时间之外联系员工有时候在所难免。

1. 设定好界限:
心理专家建议雇主与员工一开始就讨论并了解,下了班什么时候打扰对方是可以的,什么时候不行,了解雇员希望在上班时间之外联系他们最好通过怎样的步骤,比如是打他们的手机还是座机,什么时间段比较合适。

2. 要现实地看:
雇主或管理人员要了解,也许你对事业充满激情,但是不应该用同样的标准来期待你下班后的员工。受人尊敬的经理会现实的看待这一点,有些事情不是很紧急就可以等到周一上班再解决。

3. 说到做到:
如果你已经同意只在紧急时候才联系员工,那就说到做到。不用试图用电话和短信与他们讨论明天也可以再说的工作。

4. 晚上九点以后不要打电话:
这是一条一般常识,打破这条尝试的只能是真正的紧急情况。

5. 尊重你雇员的家人
也许你很着急或者状态不佳,但是如果是雇员家人接电话,请保持尊重,毕竟你是在打扰他们的私人时间。

6. 表达你的感激
让你的员工知道你对他们工作时间之外的帮助很感谢。如果经常如此,你可能要通过提高时薪或给他们放假的方式来表示感谢。

7. 研究一下国家规定
你的行业或企业的工作场所的相关法律是怎么说的?工作时间之外的津贴有何规定?这个最好要专门研究一下。

8. 公平一点
如果你希望员工下班后还要工作,那么就不要对员工吃午餐多花了十分钟,或者上班时查了下脸书过于介意。

9. 尽量避免工作时间外的紧急情况
在工作时间外的紧急情况发生之后,要检查程序,设置流程来避免下次发生类似的情况。

10. 分摊责任
你在下班时间后需要人手时总是联系同一个雇员吗?应该分散一下权责,考虑建立轮班制度,而不是只让一个人接受下班后的工作安排。

 


分享
Published 12 January 2017 12:35pm
Updated 12 January 2017 3:59pm
Presented by Heidi Ha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