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揭示原住民精湛保育树木 以应对欧洲殖民开垦

新研究发现,当年欧洲人到澳大利亚殖民后,原住民广植一种具有文化意义和烹饪功用的树木,以回应殖民化。

BUNYA PINE CONES

体积如西瓜的锥形球果通常重3至8公斤,外面布满尖刺,里面是可食用的种子。 Credit: Supplied/PR IMAGE

新的研究发现,作为对殖民化的回应,原住民加强了一种具有文化和烹饪意义的树种的传播。

数千年来,大叶南洋杉(Bunya Pine)对原住民来说一直很重要,其丰收季节也是东海岸的重要聚会。

这些来自大叶南洋杉的巨型果实,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

现在,基因组工具可有助于追溯过去古代植物物种的本土传播,这有助于保育工作。

悉尼植物园是跨文化合作研究小组的一部分,该小组发现,为了应对欧洲殖民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土地砍伐行为,昆士兰东南部的原住民增加了大叶南洋杉的迁移和基因混合。

植物园分子生物学研究员兼麦觉理大学博士生莫妮卡·法伊(Monica Fahey)表示,研究团队结合了原住民知识、历史文献和植物遗传学的数据。
BUNYA NUTS
蕾妮·考索恩(Renee Cawthorne)带领游客参观悉尼皇家植物园的原住民遗产。 Credit: BOTANIC GARDENS OF SYDNEY/PR IMAGE
她说:“我们深入了解过原住民对大叶南洋杉的传播,发现有证据显示,在殖民者的统治下,为了维持文化联系,某些地区的大叶南洋杉的迁移有所增加。”

这些信息可能有助于未来的生物文化保育策略,因为“转移”(translocation),即将植物繁殖体从某个地方移至另一个地方,变得越来越重要作为保育工具。

作为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发现项目”资助小组的一员,法伊与麦觉理大学硕士生、属昆士兰原住民Gungalida族的帕特里克·库克(Patrick Cooke)合作,研究原住民是否在欧洲人殖民统治之前,就已经散播了可食用的雨林树木。

研究团队利用大叶南洋杉叶的基因样本来推断遍布昆士兰的这种树木在历史上的迁移。

他们利用有关大叶南洋杉用途和关联的历史文献和原住民知识,来分析遗传学数据。
他们发现的基因图谱显示,昆士兰东南部的大叶南洋杉,在殖民统治前的迁移只是局部或密度较低,而在欧洲人殖民统治之后,该地区的大叶南洋杉迁移有所加强。

法伊说:“我们的结论是,殖民前的迁移可能受到亲属关系的监护权限限制,而当原住民遭欧洲殖民者驱逐流散时,这里的迁移就会加强,以维持文化关联。”

“相比之下,昆士兰北部只有两个小物种群生长,我们发现在该地区,物种在殖民前后并无分散太多,而且文化传统比昆士兰南部少。”

昆士兰东南部和新州北部的原住民,订立了禁止对树木造成破坏和过度砍伐的律例,以维护大叶南洋杉树林。

法伊说:“越来越多证据显示,澳洲其他地区、新西兰和北美洲的原住民群体,均对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植物,实行了类似的殖民后长距离散布,可见加强散布是原住民对殖民化的广泛应对方法。”

树木的果实可以用不同方式泡制,可生食,亦可煮熟。

Bonye Biar(Bunya Mountains)被看作是昆士兰南部和新南威尔士北部原住民的国会大厦。

大约每隔三年,随着大叶南洋杉的果实丰收,就有重大的聚会举行,包括按传统进行贸易、结婚和解决争端。

不同族群的人,多达数以万计,会长途跋涉从Charleville、Dubbo、Bundaberg和Grafton前往聚会,并停留数星期。

整个景区被视为非常重要的文化遗产,由布尼亚族原住民公司(Bunya Peoples Aboriginal Corporation)管理。

在当地的Barrungam语中,这个山脉被称为Booburgan Ngmmunge,意即“母亲的乳房”或“母乳”。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

请在  和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19 January 2024 4:50pm
Source: AAP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