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inion

错误信息泛滥导致分歧加深 社交媒体用户如何能帮助遏制这种现象?

有关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帖子背后的“谁”有时比“什么”更能决定用户对内容的参与度。

2022-11-11_12-57-19.png

A person is using mobile phone. Source: Getty / Aleksandr Zubkov

许多澳大利亚人认为,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澳大利亚在政治上更加两极分化以及有分歧。这种分歧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美国,但最新数据显示,它正日益侵蚀着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团结、共同目标和福祉。

我们的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上错误信息的传播是问题的一部分。例如,我们向参与者展示了错误信息,该信息称“拜登政府丢失了2000万支新冠疫苗”。事实上,拜登政府之所以在寻找这些疫苗,是因为时任特朗普政府建立的分发系统未能跟踪疫苗的全部运输路线。但一些人并不在意事实究竟如何,看到这些错误信息,一些人变得愤怒,对政府的态度也变得两极分化。

令人惊讶的是,无论个人是支持还是反对拜登政府及其应对新冠的措施,愤怒和两极分化的态度都出现了。我们发现,当人们接触到可能准确但包含极端党派观点的信息时,也会产生类似的结果。

人们可能会认为,他们会简单地认为这些信息毫无根据,并避免与之接触。但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趋势:相较准确和不那么极端的信息,这些误导性的叙述更能吸引关注和互动。
有关错误信息在驱使政治两极化方面作用的数据仍然很少。然而,鉴于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错误信息对社会的普遍影响,我们的发现可能并不令人惊讶。随着错误信息继续影响公共辩论,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高度两极分化的社会所带来的后果,包括政治僵局和社会动荡。

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解决方案,其中包括改变我们对信息的参与方式。

那么,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来自一些政治精英的错误信息

尽管错误信息通常来自个人和普通公民,但一些公众人物和政治精英也会传播错误信息,助长政治两极分化。

公众人物和政治精英的影响力可能更大,因为他们通常被视为可信赖的信息来源。研究表明,社交媒体帖子背后的“谁”有时比 “什么 ”更能决定我们对内容的参与度。

媒体也参与其中

来自党派媒体的信息严格来说可能并不虚假,但有些媒体往往会歪曲报道以贬低对立观点。在美国,有的媒体机构表达了极端的党派观点。在澳大利亚,也有不少媒体机构一边倒地表达保守或自由派观点。

例如,一些媒体不是以中立的方式,去讨论原住民之声公投或者展示“赞成”和“反对”运动的优缺点,而是主要关注其中一方。他们经常不仅以党派方式报道,还支持一些政治精英的虚假主张。

尽管事实核查可以帮助记者识别虚假主张,但一些记者往往只集中关注政治精英的陈述是否符合受众的观点。这样,他们就助长了错误信息的更广泛传播,导致政治两极分化进一步加剧。

这对澳大利亚人来说意味什么?

我们的研究重点是美国错误信息和极端党派信息的来源。然而,研究结果对澳大利亚的公共政治辩论也有重要意义。

随着原住民之声公投临近,这个问题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实际上,安东尼·阿尔巴尼斯(Anthony Albanese)认为,公投正值两极分化日益加剧、民主需要得到保护之际。
公民在此次公投中做出的选择可能会受到他们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消费的信息的严重影响。这意味着,对这些动态的认识以及对我们如何消费信息的根本性改变从未像现在这样重要。

下一步该怎么办?

遏制政治两极分化需要包括社交媒体平台、政策制定者和教育工作者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这些年来,社交媒体平台已经进行了许多改革。

然而,追求轰动效应似乎仍然优先于准确。虽然内容审查可能是一种危险的工具,但将可能具破坏性的内容排除在优先级之外,可以作为防止错误信息和政治极化的第一道防线。

同时,非营利组织和教育机构也可以启动一些项目,培养数字素养和对负责任的网络参与的共同理解。

我们也需要改变

社交媒体用户也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社交媒体用户需要利用对错误信息更加敏感的意识,来改变他们获取和参与信息的方式。这种改变可以包括减少内容消费,更加批判性地参与,并依靠多种来源。

尤其是在处理情绪化较强的内容时,用户应后退一步,在决定是否分享或以其他方式参与内容之前花一些时间思考;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提供的工具同样至关重要。

本文作者:

西澳大学博士研究员Jason Weismueller

西澳大学市场营销副教授Paul Harrigan

西澳大学副教授Richard L. Gruner

昆士兰科技大学高级讲师Shasha Wang

欢迎下载应用程序SBS Audio,关注Mandarin。您也可以通过苹果播客、谷歌播客、Spotify等播客平台随时收听和下载SBS普通话音频故事。

请在 和 关注SBS中文,了解更多澳洲新闻。

分享
Published 15 August 2023 5:50pm
Updated 15 August 2023 9:18pm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