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外头,先生在里头——余光中之三情

12月14日,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台湾高雄逝世。消息一出,许多华人自发在社交媒体上对他的离开发言。在信息爆炸的网络世界中,老人的离去成为少有的,让人们停下来,想一想的事件。

yu guangzhong

Source: Supplied

在中文文坛享有盛名的诗人余光中,12月14日病逝于台湾高雄,享年90岁。据台湾媒体报道,其家族都很难过,不愿此时多做回应。余光中先生一生中贯穿了三种深情,让人印象深刻。

文情

余光中出生于1928年的南京,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后迁居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9年获美国爱荷华大学(The University of Iowa)艺术硕士。

虽然先生的诗歌似乎最为著名,尤其是那一首质朴的《乡愁》,余光中实际上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澳洲姑娘宋玉滢和刘思远在一次活动上特地选了《乡愁》朗诵。宋玉滢说这首诗让她感受到故土对华人的重要性,和华人对家乡的热爱。
几十年来,先生勤奋而高产。他出版诗集 21 种;散文集 11 种;评论集 5 种;翻译集 13 种;共 40 余种。梁实秋曾形容他“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除文学创作外,先生还在教坛上耕耘。他先后任教台湾数所著名大学。其间两度应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国多家大学任客座教授。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余光中先生任教高雄的国立中山大学外国语文学系达32年,校方对BBC中文网简单回应说:“余老师是镇校之宝,艺文界先驱,对本校作育英才无数,贡献卓越,消息一出全校皆感到哀痛。”

网友评论道,“硬要说文学成就,古往今来,中国从来不缺诗人……在那个时代,他记录下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并且感动了同代人以及相隔数十年的我们。作为一个诗人来讲,这已然足够。”

爱情

作家张晓风曾形容,余光中是众人汲饮的井,而妻子范我存,就是那位护井的人。
yu guangzhong
Source: Supplied
范我存是余光中的远方表妹。提到两人刚见面的时候,她回忆,当时余光中“理个平头,穿一件麻布制服,看起来有点严肃,又有点害羞”。不过当时两人都很害羞,所以也没说上几句话,只记得余光中邀她去他们家玩。

余光中与妻子范我存相识超过七十年,结婚61年,在去年庆祝钻石婚。余光中曾说,钻石婚必须两个人合作,如果其中有人先走,无论是离婚或早夭都不能成,得两个人都长寿,且不分离。诗人对美满婚姻的心得为:家是讲情的地方,不是讲理的地方,夫妻相处是靠妥协。也许诗人的爱情诗,可以帮我们窥探他“爱情保鲜”奥秘。

祈祷

  请在我的发上留下一吻

  我就不用戴虚荣的桂冠

  请在我的手上留下一吻

  我就不用戴灿烂的指环

  请在我眼上轻轻地一吻

  吻干我眼中寂寞的清泪

  请在我胸上轻轻地一吻

  吻消我胸中的不平的块垒

  在这寒星颤抖的深夜

  我多么苦盼你的暖嘴

  能盖在我冰凉的唇上

  使它不再唱人世的伤悲

乡情

出生于南京的余光中,求学时在四川,又经历战争后来台湾念书,又赴香港,美国任教后再回台,这样的生活也许给了他的文学中独特的“乡愁”。

据余光中母校介绍,他在2005年、2008年两次回到家乡南京,回到母校南京五中。在返校时,余光中亲笔题写“若问乡愁何处是 夫子庙对莫愁湖”,又加之“青中 五中 永铭五衷”。
yu guangzhong
Source: chinanews.com
2015年11月,远在台湾中山大学的他,为母校70周年题词:“我在母校所受的踏实教育,奠定了日后学问与写作的基础,此恩我永志不忘。”

据新加坡《早报》报道,余光中也一直对东南亚中文诗人提供帮助。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主任、诗人游俊豪说,也因为余光中传诵多年的《乡愁》,他那“乡愁诗人”的文化符号一直深入人心,这种文化乡愁也影响新马诗人,尤其是在1970及1980年代,那个华文受到打压的年代,在当时召唤着新马华文作家文化上的情感。

晚年的余光中也认为,政治不应该介入语文,“文言文非常重要,如把它抛掉不用,我们就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余光中认为,语文比任何政府都要长久,不应落入政治纷争。

余光中先生在海外华人中也有大批忠实的读者。悉尼雨轩诗社顾问行迈先生写诗悼念先生。

悼余光中

行迈

你是诗人
已经到了那头
我是学诗的人
还在这头
你人没了
但诗还在
那张邮票
那条船
是联系我们
心灵的方舟
那座坟墓
隔开的
只是肉体
月下的思念
将海峡吞没
你潇洒的笑貌
每天都在落日
的余光中



分享
Published 15 December 2017 12:37pm
Updated 15 December 2017 2:51pm
By Lucy Lv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