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级选课,新州华裔子弟中文教育的选项

值此各中学十年级学生选课之际,但愿这篇文章提供的信息和分析能给家长和学生一点帮助。(作者:吕崇伟,转载须经许可)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tudents at the 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 Source: AAP

做为中学语言学系的负责人,我时常会接到家长们的询问,尤其是涉及孩子十一、二年级是否应该选择中文(普通话)作为一门科目的问题。有的家长不知道高考可以选中文,有的担心选中文是否会不利于ATAR。根据我个人与家长接触的经验,华人家长们的确很需要这一方面的信息。同样地,做为一个中学教师,我时常看到华裔的学生在选择十一、二年级科目时,对是否应该选修中文犹疑不决。甚至有学生 ‘坚决’不选中文,因为他们‘听说’选中文对他们的高考是不利的。有鉴于此,今天我要来谈谈“新州华裔子弟中文教育”的选项。

下表是近五年来新州参加中文高考课程的统计数字。
Course selection1
Course selection1 Source: 吕崇伟
根据新州NESA(原来的BOSTES)的规定,学生选修中文作为高考科目时, 并非根据他们的中文程度来决定,而是必须符合eligibility (资格审核)的要求。所有学生在选修Chinese Beginners, Chinese Continuers或Chinese in Context (原来的Heritage Chinese,一般称为HSC中文继承语)课程时,都必须填写一份Eligibility Form (这份表格可从NESA的网站下载)。学生填完表格之后,必须由校长通过才可选读这门课程。

客观来说,这样的规定是相对公平的。至少,它避免了母语与非母语学生之间不公平的竞争 (这些要求在NESA的网站上都有详细的说明)。当然,这当中也难免有灰色地带,比如妈妈是华人,爸爸是非华人,那孩子是否可以选读Chinese Beginners或是Chinese Continuers课程呢?学生是在海外出生的华裔子弟,可是在家里从不说普通话,或者只会说广东话,那是否可以选修Chinese Continuers课程呢?从马来西亚来的华裔子弟是否可以选读Chinese in Context?这些个别的情况都必须由校长或NESA个别审核。

对大部分的华裔子弟来说,如果他们要选读中文高考课程,最有可能的是Chinese in Context或Chinese and Literature (原来的Chinese Background Speakers,一般称为HSC 中文母语组)。前者是针对在海外出生,或者很小就移民过来的孩子;后者是针对刚从华语地区或国家来的学生。事实上,选读哪门课程跟学生的华语程度无关,而是看学生是否符合资格。下表是HSC中文继承语课程针对的对象。
Course selection2
Course selection2 Source: 吕崇伟
根据NESA的规定,如果符合上述的条件,也就是说,如果华裔学生十岁以前来澳大利亚 (满十岁那年的12月31好之前),就可以选读HSC中文继承语课程。否则,就必须选修HSC 中文母语组课程。

除了选读资格的区别之外, 两门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后者是针对所有以中文为母语的学生,而设立的一门两单元课程 (2 unit course)。不仅刚刚来澳的中国学生可选读这门课程,所有会写会读中文的十一年级学生都可以选修。它旨在让海外的华人延续自己的文化,也是新州政府推广多元文化的一项重要策略。这门课程需要用两年的时间来完成。读过十一年级课程的学生,才能继续学习十二年级的课程。

从十一年级开始,学生通过对一系列指定议题的探讨,如年轻人的压力、两性关系、文化的保留、适应新的文化、经济增长及其影响,以及环境问题等,来加强他们的语言能力和对中澳社会与文化的认知。而最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利用中文来理解这个世界。学生必须在两年之内读完十一个当代议题 (contemporary issues)。另外,在十二年级(2014~2018)时,学生也必须读一些指定的教材 (prescribed texts):包括三部小说的选文、两部电影 、两篇文章和一首歌曲。这些当然都和指定的议题有关。考试时文笔固然重要,但个人的观点和创造力更不可忽视。

中文母语组课程和国内或台湾、香港的中文课程完全不同。它重在培养学生的深层次思考能力 (higher-order thinking skills),而不是仅仅以学习中国文学为取向 (literature-oriented) 的课程。它强调的是通过当代议题的探讨,取得教学的预定结果 (outcomes)。所以这门课程的教材完全由老师自己决定。重要的是教导学生一些主要的概念 (key concepts) 和深层次知识 (deep knowledge)。对于学生来说,想要得到好的成绩,除了加强文笔能力之外,必须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

和中文母语组课程一样,HSC中文继承语课程也是一门两单元的课程。不同的是,它是一门强调双语言(bilingual)、双文化(bicultural)的课程,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一) 沟通看法与信息;(二) 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三) 计划和组织活动;(四) 与他人共事;(五)使用科技;(六)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这些也正是现代年轻人面对二十一世纪全球化时代所必须具备的能力。根据这样的思路,教学大纲也指定了五个议题作为课程的教学内容。它们是:‘年轻人与他人的关系’ (Young people and their relationships)、‘在当代社会中保留华人传统与价值观’ (Traditions and values in a contemporary society)、‘未来工作型态的改变’ (The changing nature of work)、‘世界公民’(The individual as a global citizen),和‘国际情境下的华人认同’(Chinese ident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context)。

对大部分的人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或许稍微模糊了一点。但还好,大纲还提出教学‘视角’ (Perspectives)和‘预定结果’的规定。所谓的‘视角’,就是讨论议题时的角度。每一个议题都要从个人、华人社区和国际的视角来探讨。也就是说,当学生在学习一个议题时,必须学会从他们个人,本地、澳洲和全球华人社区,以及做为世界公民的角度来看事情。这样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而且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

这门课程自从2011年开始第一次高考之后,引起了很多家长、学生的重视。除了家长希望孩子继续学习中文,保留自己语言与文化之外,最吸引人的是ATAR的平均值(请看下列的图表)。
Course selection3
Course selection3 Source: 吕崇伟
Course selection4
Course selection4 Source: 吕崇伟
所谓ATAR(Australian Tertiary Admission Rank)指的是大学入学排名。它本身并不是‘分数’,而是该学生相比于其他学生的学习成就与表现,所以是‘排名’。如果一个学生得到99.00的ATAR,就表示他/她是这个州前百分之一的学生。ATAR的结果跟HSC试卷的难易度无关,但跟同一课程的竞争度 (Strength of the competition)有关。这就是为什么每年数学Extension 2的平均值总是那么高,因为这门课程里‘高手如云’。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HSC中文继承语课程 2015和2016年ATAR的平均值与物理、化学、经济等科目不相上下。对于那些在澳大利亚出生或很小就移民来此的华裔子弟,如果他们从小就开始学习华语文,不管是在社区学校,或是一般的日校,只要他们用功学习,把华语文当成像物理、数学一样的科目来读,自然就可能取得好的成绩。而父母本身在语言方面的支持何尝不是一种优势呢!

事实上,这门课程的设立是有其背景的。澳大利亚基于国家利益的原则,考虑到中澳两国贸易的关系,尤其是当精通汉语的前总理陆克文于2008年上台之后,中文教育逐渐受到重视。根据澳洲政府制定的National Asian Languages and Studies in Schools Program (NALSSP), 它长远的目标是,希望在2020年之前至少有12%的高中毕业生能使用流利的一种亚洲语言 (中、日、韩或印尼文),从事贸易或商业方面的工作。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境下,拥有中国文化背景的华裔子弟顿时成了澳洲政府未来发展它和亚洲关系的重要人选。由新州、维州和南澳州共同策划、商议和完成的HSC 中文继承语课程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产生的。

值此各中学十年级学生选课之际,但愿上述的信息和分析能给家长和学生一点帮助。

(文/《边唱边学》作者吕崇伟,facebook )

转载须经许可 作者意见不代表本台立场  谨供阅读。)
sbs mandarin social
Source: sbs mandarin

分享
Published 14 July 2017 11:59am
Updated 16 March 2018 6:03pm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