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博奖】挥墨32年:用画笔融入澳洲艺术界的华人画家傅红

hong fu

画家傅红(右)凭借彼得·韦格纳(左)肖像画《Portrait of Peter Wegner》第四次入围阿奇博大奖。 Source: Hong Fu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早些时候,有澳大利亚艺术届“奥斯卡”之称的阿奇博大奖结果公布。在来自全澳的800余副参赛作品中,52副入围,其中包括两位华人艺术家——傅红和刘大鹏的作品。 两位入围的艺术家,跨越两代,一南一北,相互呼应,开启了两代在澳华人的艺术对话。(点击上图收听采访)


傅红1990年移民澳大利亚墨尔本,已经在澳洲画坛深耕32年。他已经在全球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六十余次,四次入围阿奇博大奖。

画家画画家

在今年的第101届阿奇博大奖中,傅红的作品《彼得·韦格纳肖像》(Portrait of Peter Wegner)入围大奖的最终评选。这也是他第四次入围该奖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极具纪念意义的阿奇博奖100周年纪念展中,傅红凭借《约瑟夫·布朗肖像画》(Portrait of Dr.Joseph Brown),成为唯一一位入选该展的华人画家。
傅红的作品《彼得·韦格纳肖像》(Portrait of Peter Wegner)
傅红作品 Portrait of Peter Wegner Source: Hong Fu
彼得·韦格纳是一位居住在墨尔本的画家,2021年,他以100岁的著名画家盖伊·沃伦(Guy Warren)为描绘对象,夺得了第100届阿奇博大奖。

傅红介绍,他以同类色来表现彼得·韦格纳的脸部和手,表现他正在思考的画面。

在画中,白发、白须、白衣服的彼得·韦格纳目光炯炯,眉毛微皱,凝视前方。

“我用刮刀画出非常粗犷有力的笔触,表现一种冲击力,”他说,“我用一个小时完成了速写……这幅画也只用了五天就完成了,在五天之内保持一种高亢的饱满激情,就不再动一笔。”
“画到90%,不要画满,画满了这个画就平了”,他说。

傅红承认,画家画同行,是一件颇具挑战性的事情。但是,他仍然作出了这个“任性”的选择。
Hong Fu
傅红在创作 Source: Hong Fu
他告诉SBS中文普通话节目,他与彼得·韦格纳相识已经有20年有余。

“我们都住在维多利亚州的Nillumbik,彼得的妻子在我家附近的一家艺术用品商店工作。他们有时会来我的工作室看展,所以他很信任我,很乐意做我的画中人。”

在上届阿奇博大奖中,傅红为华人学者Marble Lee绘制的肖像亦成功入围最终角逐。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高行健的《灵山》就是由她翻译的。

更加自由的创作土壤

来到澳大利亚的那一年,傅红已经44岁了。

在中国,他已经是颇有名气的画家。1988年,中国美术协会北京分会曾经为他开办个人画展。谈起放弃一切,重头开始的这段经历,傅红表示,他并不后悔。

1990年,和许多中国学生一样,傅红选择了外出闯荡。
八九之后——一场为世人所知的大变革,改变了所有人。当时北京都空了,我就决定出去闯一闯。
属于“高龄留学生”的傅红抵达澳大利亚,决心在澳洲回归艺术创作本身。

“当时对澳大利亚一点也不了解,只知道是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他坦言,“看到西澳的蓝天碧水、靓丽城市,自己一下子就被改变了,画风也一夜之间变化了。

傅红告诉SBS中文普通话,来澳大利亚之前,他的画风为学院派专属的“酱油色”——“是徐悲鸿等一代代传下来,学生要学老师,老师要学校长,校长要学前辈,是昏昏的、照片式的、酱油色的。”
hONG FU
去年,傅红作品《Marble Lee肖像画》入围第100届阿奇博大奖,《约瑟夫·布朗肖像画》(右)则入选阿奇博奖100周年纪念展。 Source: Hong Fu
他认为,中国的艺术训练是相对僵硬的,“不像老师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他说,“完全学的是苏里科夫美术学院的教程,是俄罗斯的灰调加上中国的酱油色”,很少让画者表现自己。

来到澳洲之后,澳大利亚画派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像不会画画一样的在画,其实是艺术家的一种个人释放,不再追求形象、色彩和造型的真实和准确,就是释放自己。”

“中国的艺术,有‘up and down(起起落落)’的发展趋势,艺术家还是有束缚的。”

在澳大利亚,虽然艺术市场相对狭小,但傅红认为,市场的规范化很大程度上为艺术家的自由创作提供了保障。

他认为,澳大利亚的艺术市场“很稳定,没有泡沫”,不存在标价与实际成交价差距巨大的情况。

“保护好澳洲的艺术市场,就是保护自己,这是我30多年的经验。”

用画笔叩响艺术界大门

对于傅红这样的华人艺术家来说,画笔是他们融入澳大利亚社会的重要工具。

32年时间里,他创作了2000余幅绘画作品,作品在海内外展出。今年六月,傅红将举办第六十五届个人画展。

如今,76岁的他还会每天来到画室作画,一周七天,从不间断。

傅红认为,参加本地比赛、举办展览,是获取主流艺术界接纳的关键一步。

“澳大利亚大赛很多,像阿奇博这样的国家级大赛,还有道格·莫兰(Doug Moran)大赛……这样的比赛都是值得参加的。”
Hong Fu
傅红在创作 Source: Hong Fu
道格·莫兰国家肖像奖于1988年为庆祝澳大利亚建国200周年而设立,是澳洲奖金最高的肖像画大赛,头奖高达15万澳币。

“像阿奇博,如果入围了,将有25万至30万人来看你的作品……就像去年的阿奇博100年展,在悉尼展出之后还要巡展,直到2024年最后一站在堪培拉国家美术馆。”
所以作为艺术家,要全方位地展现自己,参与这些大赛。难度是很大的,但不要气馁,因为你要尊重它的游戏规则。
请听采访:
LISTEN TO
Archibald prize 2022: Hong fu's 32 years' journey of art in autralia image

【阿奇博奖】挥墨32年:用画笔融入澳洲艺术界的华人画家傅红

SBS Chinese

31/05/202214:31



(本文系SBS中文普通话节目原创内容,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如需内容合作,请来函联系:chinese@sbs.com.au或

SBS致力于用60种语言报道最新的COVID-19新闻和信息,详情请前往:sbs.com.au/coronavirus。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