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alysis

人工智能無王管?專家高層聯署籲加強監管

上周,人工智能(AI)領域的專家和業界高管等人聯署,呼籲各大人工智能實驗室立即暫停開發比 GPT-4 更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並停止有關訓練至少 6 個月。

1.png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 Source: Pixabay / Pixabay/ sujins

上周,人工智能領域的專家和業界高管等人聯署,呼籲各大人工智能實驗室立即暫停開發比 GPT-4 更強大的人工智能系統,並暫停訓練至少 6 個月。

這份來自生命未來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的公開信稱,具有「人類競爭性智能」的人工智能系統可能成為人類的主要威脅。在這些風險中,人工智能有可能勝過人類的智慧,淘汰人類,並控制文明。

信中強調,有必要制定一套全面的協議來管理人工智能的發展和部署。信中指出這些協議應確保有關系統是安全的,亦不意味在總體上叫停人工智能開發,只是從危險競賽中後退一步。

一般情況下,監管之爭會使政府和大型技術公司相互對立。但最近這一封已獲逾 5000 人聯署的的公開信似乎表明各方會聯同一線。聯署者包括:推特和特斯拉首席執行官馬斯克(Elon Musk)、蘋果公司聯合創始人沃茲尼亞克(Steve Wozniak)和 OpenAI 科學家約卡薩(Yonas Kassa)等等。
我們真的可以制定實施一個精簡的全球人工智能監管框架嗎?如果可以的話,它將會如何?

目前存在哪些監管?

在澳洲,政府已經建立了國家人工智能中心,旨在幫助發展人工智能和數字生態系統。該中心下設負責任的人工智能網絡,目的是推動負責任的做法,並提供法律和標準方面的指導。

然而,目前尚未有關於人工智能和算法決策的具體法規。

政府採取的做法是廣泛接受負責任的人工智能概念,但卻未有具體的方案以助其實現。

同樣,科技巨頭美國亦採取不干涉的策略。立法者依靠現有法律來規範人工智能的使用。

美國商會(US Chamber of Commerce)最近呼籲對人工智能作行監管,從而確保它不會損害經濟增長或成為國家安全風險,但當局目前尚未採取任何行動。
歐盟在人工智能監管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它正在努力制定一項《人工智能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ct)》。這項擬議的法律將劃分與人工智能有關的三個風險類別,包括造成 「不可接受的風險」的應用程式和系統將被禁用,被認為是「高風險」的應用程式將受到特定法律的約束,以及其它的應用程序將在很大程度上不受監管。

儘管一些團體認為歐盟的做法將會扼殺創新,但澳洲或應對有關做法加入關注,因為它在提供可預測性和保持人工智能的發展步伐之間取得平衡。

中國應對人工智能的做法側重於針對具體的算法應用,並制定法規以解決在某些情況下的規劃。雖然有關方法具針對性,但制定的法規或有可能趕不上快速發展的技術。

利與弊

對於應謹慎推動對人工智能發展,各有不同意見。

一方面,人工智能因能夠生成各種形式的內容、處理普通單調的工作和用於檢測癌症等而受到讚揚。另一方面,它可以利用於欺騙、將偏見擴大、剽竊而被垢病,而且更重要,它的發展令一些專家對人類的未來感到擔憂。甚至連 OpenAI 的首席技術官穆拉蒂(Mira Murati)亦建議,應該對人工智能進行監管。

一些學者認為,過度的監管可能會阻礙和干擾人工智能的全部潛力。有理論認為,為了使創新蓬勃發展,必須打破長期存在的規範和做法。

同樣,多年來,商業團體一直在推動對有關技術採取更靈活的監管,並將其在目標應用上作出限制,從而減少妨礙競爭。而行業協會亦呼籲進行道德「指導」,而不是監管,它們認為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太快,而且是開放式的,無法充分監管。

但民眾似乎主張進行更多的監督。根據 Bristows 和畢馬威(KPMG)的報告,約有三分之二的澳洲人和英國人認為人工智能行業應該受到監管並被追究責任。

下一步是甚麼?

暫停開發先進的人工智能系統六個月,可以為人工智能「軍備競賽」提供喘息機會,而這場軍備競賽似乎並沒有放鬆。

然而,到目前為止,全球仍未達成有意義的方法來監管人工智能。全球政府各自為政,而且作出的努力是斷裂,而且拖延的,十分鬆懈。

雖然要全球暫停人工智能的實驗非常難執行,但並不是不可能。

這封公開信提出了關於政府在這個問題上的角色,對能力極強的人工智能工具的潛在危害,各國政府基本上並未表態。

如果要改變現狀,政府以及國家和超國家的監管機構將需要帶頭確保問責制和安全。正如信中所言,有關人工智能的社會層面的決定,不應掌握在「未經選舉產生的技術領導者」手中。

因此,各國政府應與業界合作,共同制定一個全球框架,制定出管理人工智能發展的綜合性規則。這是保護免受有害影響和避免逐底競賽的最佳方式,也避免了政府和科技巨頭為爭奪人工智能未來主導權而出現的不理想局面。

作者: 卡拉納西奧斯(Stan Karanasios) 昆士蘭大學(The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副教授科沙吉納(Olga Kokshagina) EDHEC商學院(EDHEC Business School)創新與創業副教授 萊內克(Pauline C. Reinecke) 漢堡大學(University of Hamburg)助理研究員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節目重溫及其他語音內容。


分享
Published 6 April 2023 3:11pm
Updated 6 April 2023 5:24pm
Source: The Conversation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