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ainer

新報告:逾七成半人在澳洲遭遇種族歧視

一份新報告顯示,在澳洲,某些民族背景人士更容易遭遇種族歧視,同時某些地方出現種族歧視事件的機率較高。

A man sits holding his hands and head bowed, with a bar chart in the background

Many people are reluctant to report racism in Australia. Source: SBS, Getty

維多利亞大學(Victoria University)的新研究顯示,遭遇種族歧視是維州多元文化和多元信仰社區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報告指出,76.2%的人(或他們照顧的人)在澳洲經歷過種族歧視。

經歷種族歧視人士,三份二在過去 12 個月至少遭遇過一次,近四份一的人表示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他們身上。

只有 12.8% 的受訪者從未目睹或經歷種族歧視。

今次的研究,在18 個月內收集了 703 人的意見,其中只有 15.5%遭受種族歧視的人,正式向組織機構或社區團體報告有關事件。

首席研究員、維多利亞大學種族歧視研究專家副教授普克(Mario Peucker)表示,社區中經常存在一種「接受種族歧視的文化」。
有些人不想被視為種族歧視的受害者,所以他們不想談論這個問題,其他人則擔心他們可能會顯得忘恩負義。
維多利亞大學副教授普克(Mario Peucker )

感不受歡迎遭輕視排斥

最常見的種族歧視形式屬於所謂的隨意種族歧視(casual racism)、「日常種族歧視」(everyday racism)或微歧視(microaggressions)。

在去年經歷種族歧視的人,72.5%將他們的經歷描述為「感覺不受歡迎、被輕視或排斥」。

大約 57.3% 的人經歷過針對他們「有偏見和/或成見的評論和行為」。

超過一半的人也經歷過歧視——處於不利或不公平待遇——以及種族歧視的辱罵或侮辱。

最可能遭遇種族歧視的地方

大約 56.5% 在過去 12 個月經歷種族歧視的人表示,這種情況發生在工作場所或找工作時。 其次是購物中心或商店(49.5%)和公共交通(37.8%)。
Bar chart showing areas of experienced racism in past 12 months
研究顯示,在工作場所或找工作時遭遇種族歧視的受訪者比率最高。 Source: SBS
Bar chart of areas of experienced racism in the past 12 months
學校是受訪者遇到種族歧視的其中地點。 Source: SBS
普克表示,在工作中受到歧視會產生許多連鎖反應。

「如果你沒有找到工作,或者你的工作遠低於你的資格,那麼你的收入就會受到實際的影響,但也會影響你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他說,民眾的工作條件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住屋、健康和家庭生活。

報告還指出,近 22% 的種族歧視發生在學校,其中包括來自教職員的歧視和種族歧視對待。

某些族裔遭遇種族歧視機率較高

超過 90% 的非洲背景人士表示,他們曾經遭受種族歧視——這一比例在受訪者中最高。

南亞背景的人受影響第二大,其中印度或斯里蘭卡背景的人佔 81.2%。
Bar chart showing experiences of racism by ethno-cultural background
非洲背景人士在澳洲遭遇種族歧視的機率最高。 Source: SBS
大約 69.9% 的中東背景人士曾遭受種族歧視,而 65.4% 的東南亞背景人士(如泰國、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曾遭受種族歧視。

作為研究的一部份,參與者被告知種族歧視可能意味著不同的事物,其中包括宗教偏見。

來自伊斯蘭教和猶太背景人士受到的影響尤其嚴重,88.1% 受訪伊斯蘭教徒經歷種族歧視/伊斯蘭恐懼症,84.1% 猶太受訪者經歷過反猶太主義。
Bar chart showing experiences of racism by religious background
Those of Muslim and Jewish faiths were most likely to report experiencing racism, Islamophobia and antisemitism. Source: SBS

種族歧視的沉默效應

普克說,這份報告《了解維州遭遇種族歧視者的舉報障礙及支持需求》(Understanding Reporting Barriers and Support Needs for those Experiencing Racism in Victoria)包括澳洲最大規模的調查,調查他們是否舉報種族歧視,如果舉報過,他們對這次經歷有何看法。

調查發現,受訪者出於多種原因沒有舉報種族歧視。

普克補充:網上調查和焦點小組的回應顯示,有些人相信用人唯才的功績主義(meritocracy)理念,如果努力工作,就會因此得到回報,所以「不要惹事生非,不要製造麻煩」。

「其他人擔心,如果他們說出來,他們會面臨負面後果。」

雖然 63.4% 的受訪者向家人、朋友或同事講述了種族歧視事件,但約 21.1% 的受訪者從未告訴任何人。

普克說:「沉默效應對他們個人來說確實是個問題,因為它會積聚、累積,確實給當中一些人造成了某種創傷。」

「這對更廣泛的社會來說也是不利的,因為我們不知道發生了甚麼。 」 

不想他們憎恨我們

除了網上調查外,該研究還收集了 27 個焦點小組成員的敘述。

研究人員發現,許多人擔心舉報種族歧視對其就業、居住狀況甚至社會接受度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

有些人也擔心肇事者可能面臨的後果以及他們可能會失去工作。

華人焦點小組的一位人士表示,他們已經開始接受「一點點嚴厲的對待」。

「這是學習過程的一部份,我們也不知道我們的權利。」

另一位索馬利亞出生的婦女說:「不要說壞話,不要談論這個國家的種族歧視。他們可能會恨你。這不是我的國家。」

伊斯蘭教徒焦點小組中的一位女士對此表示贊同,表示,不破壞現狀是她在澳洲長大時根深蒂固的一種情緒:「我們不希望他們恨我們」。

但她表示,這種情況現在正在改變,尤其是在年輕一代。 「當我媽媽說『別小題大做』時,我會說,『不,我會小題大做,我知道我的權利』。」

不舉報種族歧視的原因

幾乎所有受訪的人(90.6%)都因一種順從感而不敢舉報種族歧視,並覺得即使舉報也不會改變甚麼。

超過八成的人也因他們認為「太困難」、「需要太多努力」的舉報過程而感到沮喪,並擔心他們不會被認真對待。

不舉報的第四個最常見原因是擔心「可能的負面後果」。

在過去曾報告過在維州種族歧視的人中,77.5%的人對結果感到失望。

大約70%的人表示,他們在這個過程中感到苦惱。

調查也顯示,60.7% 的受訪者更願意透過面對面的方式舉報種族歧視,而 56.3% 的受訪者希望在網上舉報。

大多數舉報種族歧視的人都是透過工作場所或學校等內部系統,或向警方投訴。很少有人聽過維州平等機會和人權委員會 (Victorian Equal Opportunity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VEOHRC),只有 19.3% 的人向該組織舉報了種族歧視。

舉報對個人的正面影響

儘管總體上存在負面舉報經歷,但報告顯示投訴仍會對個人產生正面影響,64.2%的人表示投訴後感覺好多了。

報告認為,對此的部份解釋可能是個人因打破種族歧視的沉默效應而產生的自豪感。

調查顯示,舉報的最大動力是確保事件記錄下來(71.6%),並且因為「如果沒有人舉報,一切都不會改變」(70.4%)。

約有65%的人希望追究責任,而42%的人表示他們希望提出正式投訴。

其他人尋求支持,超過 27% 的人想與其他人談論此事,另有 24.7% 的人試圖獲得情感支援。

需要更好的「種族素養」

報告強調需要在學校、工作場所和其他場所定期舉辦有關種族歧視的培訓和講習班,以加強種族素養(racial literacy)。

報告也顯示需要更好地認識維州的反種族歧視權利和現有支持服務。 也應該有更強有力的法律保護,以加強對種族歧視行為的問責,並更好地執行現有法律。

普克說:「許多人不想經歷這個過程(提出投訴),因為他們可能只會得到道歉……僱主要進行培訓……但這不是大多數人想要的結果。」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SBS 中文堅守,以繁體中文及簡體中文提供公平、公正、準確的新聞報道及時事資訊。SBS 廣東話及 SBS 普通話電台節目均已為大眾服務超過 40 年。歡迎在每天早上 9 至 11 時透過收聽廣東話節目及在每天早上 7 至 9 時收聽普通話節目,或透過收聽直播及節目重溫。

分享
Published 16 July 2024 7:21pm
By Charis Chang
Presented by Wyee Yeung
Source: SBS


Share this with family and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