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故事】在澳洲治癌症,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Gwen Li

Gwen Li Source: Supplied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移民墨爾本5年的李阿姨(Gwen Li)總結自己在澳洲的一套看病經驗,跟華人老人分享,在澳洲做過癌症手術的她對治療和治療以外的支持服務讚不絕口。


在澳大利亞看病究竟難不難是一個眾說紛紜的話題。有人讚澳洲醫療系統的完善和公平全球第一,也有人吐槽說在這裡公立醫院效率低,遇到問題排隊等死也排不到,不同的人可以說是愛恨交加,各佔一半。

李阿姨(Gwen Li)來澳定居5年,因為身體原因進過急診室,也在公立醫院做過白內障手術,作為一名癌症病友,她還在墨爾本看過腫瘤醫生做過化療。俗話說“久病成醫”,在澳洲進出醫院過不少次的李阿姨也對這裡的醫療保健服務總結出了她的經驗。

據李阿姨了解,澳大利亞有嚴格的三級醫療系統,按照緊急治療的處理次序和優先級彆對病人進行診治。癌症等一些特彆致命的急病,可能2-3週就能排上檢查或手術;第二個級彆的次急疾病主要是有傾向轉到更高級彆、可能變得更嚴重的病,三個月之內也會得到處理,其中優先級彆更高的加急處理甚至可能20天就能排到治療;剩下一些不涉及生命危險或暫時不會造成更多損傷的病屬於第三級彆,這一類病去公立醫院排隊要看運氣,運氣不好就會拖比較久,有私人醫療保險多數情況就能快點看上。

“還有些病是去看急診的,到了急診室會有人來給你評估情況,按照10分滿分打分,然後給你排隊。急的放在最優先看,不太急的排到後面。”

2016年李阿姨被查出患乳腺癌,很快就在公立醫院排隊做上了手術。手術之後三天醫生確定她沒有大問題就放她出院回家,每天派護士上門給在家休養的她測量血壓、氧飽和度等生命指標,換葯拆線。李阿姨對醫院的做法非常滿意,她說這麼做對醫院來說節省了病房等醫務資源,從病人的角度則便於他們更好地恢复,避免了住院交叉感染的風險,也讓家屬免於奔波。

這之後的一段時間,李阿姨作為門診病人,定期去醫院接受化療、做檢查和看腫瘤醫生。這讓她深入接觸到了醫務人員,幫助醫患交流的翻譯,也認識了澳洲另外一群默默支持癌症病友的人——志願者。從在醫院裡指路的義工,到送咖啡送茶點巧克力的好心人,再到醫院大廳裡,用悠颺旋律給患者鼓勁的吉他琴師,整個支持的氛圍都讓Gwen Li覺得,她不是一個人。
我在做化療期間是比較難受的,但(有一次)我聽到(醫院)樓下大廳裡頭有音樂聲,下來一看是墨爾本交響樂糰的一個演奏師在那彈吉他,真好聽。我在那坐了一個多小時,都醉了。(這也)讓我很不舒服的身體,變成了特彆放松的狀態,我真覺得是一種享受,太美了太好了。後來我在經常复查的期間看到好多次演出糰體來給癌症病人做義務演出,真的是受感動。
再後來,李阿姨接觸到了下屬於維州癌症協會(Cancer Council Victoria) 的一個華語癌症支持小組——維省新生會。這個機構給華裔背景受到癌症影響的人士提供服務,幫助他們克服語言障礙以及不熟悉澳洲醫療保健體系和相關服務帶來的困難。在新生會,Gwen Li看到有癌症康复的大量中文資訊,病友開懷暢談的相互支持也給了她很多寬慰。

“那裡有好多資料,他們自己印的國外和澳大利亞髮行的各種癌症治療、術後恢复的一些資料。他們經常有講座,介紹病人術後有哪些症狀,應該怎麼去克服去治療等。還有你得了癌症以後,財務要怎麼管理?政府可以給你什麼樣的幫助?另外還有一些病人,比如一個獨居的老先生需要有人每天幫他做一頓飯,這樣的問題就會公布出來看大家誰能幫忙,可能是有償也可能是無償地去幫助這些人。

“另外新生會那邊還可以去做義工,走訪一些在家需要精神疏導的人,給他們一些簡單的幫助。總體來說癌症病人的需求,不管精神的物質的還是其他方面的問題,他們都會去儘力去幫助。而且每年聖誕節他們會在不同的場地舉辦一些慶祝、募捐什麼的活動,我覺得非常好。”

慢慢地,李阿姨也開始在力所能及地情況下,給病友做精神疏導,給身邊人宣傳防癌抗癌的知識。比如跟英語班的同學介紹澳洲保健體系“防重於治”的理念,推薦華人老人積極葠與免費癌症篩查,接種疫苗,用好澳洲的醫療資源。

“它(澳大利亞)把更多的時間精力放在這方面,比如說50歲以上的人給做三種癌症的普查:腸癌、乳腺癌還有宮頸癌。有宮頸癌的疫苗給9歲以上的女孩注射(記者注:其實男女學生都有)。對70歲以上的人,給免費打帶狀皰疹的疫苗,定期還給打乙肝疫苗什麼的,”她說。

李阿姨是幸運的,早早髮現腫瘤併及時得到治療的她如今注意保養,身體已無大礙。性格開朗的她希望能在努力適應澳洲生活之餘,多給其他人一些幫助。
我感受到人和人之間不光是金錢之間的關系,更多的是互相之間的情感的奉獻。所以我得了這麼多,我也願意像他們一樣去把我得到的去也社會、給那些人們付出。所以我儘可能地自己能做什麼就做點什麼。
(本文系SBS原創內容,未經許可,不得轉載。如需內容合作,請來函聯系:。)

關注更多澳洲新聞,請在Facebook上關注,或在微博上關注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