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購潮放緩】超市解釋貨架仍清空原因

A view of Empty rice and food aisles shelves at a supermarket in Brisbane..Australian shops experiences shortage on some products such a rice, canned food, toilet paper and hand sanitizer. (Photo by Florent Rols / SOPA Images/Sipa USA)

A view of Empty rice and food aisles shelves at a supermarket in Brisbane. (Photo by Florent Rols / SOPA Images/Sipa USA) Source: Sipa USA Florent Rols / SOPA Images/Sipa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經過一個多月恐慌搶購潮後,雖然兩大超市稱情況已平伏,但仍有不少貨架空空如也。超市解釋,有多個原因影響貨架存貨,其中一個是環環相扣的供應鏈回復原狀需時。


超市Coles營運總裁Matt Swindells解釋,搶購潮引發了漣漪效應,影響貨品供應鏈每一層,要回復正常便要每一層都恢復原狀,這可能需要數星期時間。

,一般而言,當貨架上某種貨品售罄,超市職員便會去貨倉,將最近運來的存貨取出補上。然而,若貨倉也沒有存貨,職員便要等生產商運貨來到。

不過,生產商可能要等有原材料才能製造新產品,而這些原材料種植或生產需時。以上每個步驟都要時間。
People awaiting their turn to purchase toilet paper, paper towel and pasta at Coles Supermarket, Epping in Sydney, Friday, March 20.
People awaiting their turn to purchase toilet paper, paper towel and pasta at Coles Supermarket, Epping in Sydney, Friday, March 20. Source: AAP Image/James Gourley)
Swindells說,試想像供應鏈是一個圈——農夫或生產商要知道他們要製造多少產品,而這數量會因應消費者會買多少最終的製成品而不同。

以往生產商很清楚要製造多少,但在恐慌搶購潮之中,他們的經驗便無用武之地。

澳洲食品及雜貨協會署理行政總裁Geoffrey Annison說,澳洲每年本地生產的食物,足以餵飽7,500萬人,等於澳洲人口三倍,這產量令貨源短缺的情況減到最低。

廁紙也是如此。超市Woolworths發言人表示,澳洲大部分廁紙都在本地生產。

今次廁紙短缺並非因為供應減少,純粹是購買的消費者多過平時。

Coles的Swindells說,最近澳洲人購買廁紙的數量,跟他們所需要的數量並不相稱。Woolworths行政總裁Brad Banducci在其公司網站上表示,今年廁紙供應已較去年多七成,其公司亦多購入了50萬包意大利粉和85萬包意粉醬。

另一個影響貨架的因素,是去年的旱災。Banducci表示,以椰菜花和西蘭花為例,它們受到旱災等的情況影響收成;但同一時間,串收蕃茄因為生長的地區最近兩星期天氣改善,故價格開始回落。
乾旱過後,新州農戶近期亦受大火及大雨影響。
乾旱過後,新州農戶亦受大火及大雨影響。 Source: AAP

貨品可否加速生產?

答案是有一部份是可以的。Coles嘅Swindells以廁紙為例,說它在需求上升時,生產程序經重新設計,一些同時生產其他產品的廁紙工廠暫時減少生產其他貨物,集中產能製造廁紙。

物流方面,這些廁紙現時在完成包裝後,直接送到超市,不再經分銷中心,節省運輸時間。Swindells說每個步驟都提升了其效率。

不過,並非每種產品都可以這樣做,例如雞蛋,就不可能叫母雞多生幾隻蛋。

還有一個因素可有助加快上貨速度,就是政府放寬噪音限制,令貨車一日24小時都可以上落貨。

限購令作用?

限購令似乎無助貨架保持有貨。Swindells甚至說,限購令造成惡性循環,因為消費者看見某種貨品缺貨時,可能會另外買三某非必須購買的東西,結果令全間分店很多東西都缺貨。

幸好,兩大超市均說恐慌搶購潮已放緩,部份貨品更已解除限購令。Woolworths不再限制罐裝蔬菜和保鮮裝牛奶的購買量,但意粉、麵粉和酒精搓手液,則仍只准買兩份。另一超市Aldi亦於本星期恢復正常營業時間。

貨架何時完全恢復正常?

這便要看消費者嘅行為。Swindells呼籲,大家只買平時會買的東西。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