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復原】零售業寒冬或持續多年......

Sale signs in shop windows in Sydney

The IMF expects Australia's economy to shrink by 4.5 per cent in 2020, growing by four pc in 2021. (AAP) Source: AAP

下載 SBS Audio 應用程式

其他收聽方法

預料民眾外出前往實體商店購買服飾等商品的人數,將在未來一段較長的時間維持在低水平。


要點:

  • 即使抗疫措施解除,民眾可能仍害怕外出購物
  • 已養成新購物習慣,難以在短期內改變
  • 全球經濟衰退情況影響深遠長久
隨著新冠病毒抗疫限制措施逐步解除,購物商場、美食廣場、電影院等市民經常聚集消費的地方,人流開始再現。

但格拉頓研究所的行政總監戴利(John Daley)則相信,前往商店購物的人數,將難以在短期內重回往日的水平,主要有三個原因。

(一)基於恐懼

首先,即使政府放寬抗疫限制措施,不少人依然會對疫情感到憂慮,外出的人數因而會有所減少。除非某個州或主要城市持續在數星期甚至超過一個月內沒有出現任何新增確診個案,否則不少人仍會不願出門。

這就是為何格拉頓研究所一直以來都認為,應仿效新西蘭、北領地及南澳的做法在社區內傳播的新冠病毒,而非像維州一樣對病毒進行「抑制」,最終令當地持續出現新確診個案。

研究人員表示,根據格拉頓的的「消費者及流動性指標」,民眾外出購物的意欲在政府決定實施抗疫限制措施之前經已有所減少。
戴利說,這種恐懼的影響絕不能被低估。

他舉例,丹麥曾實施限制措施禁止民眾外出,而瑞典的限制措施幅度卻較小;但的下跌幅度,與丹麥的比率相差不大。瑞典當地居民相當害怕外出,特別是若他們的年紀較大。

在兩地,60-69歲人士的消費支出下跌的幅度相若,而70歲或以上瑞典人減少消費的幅度更高於丹麥的同齡長者。

戴利表示,有鑑於長者感染新冠病毒致命率較高,出現這種恐懼的情況絕對不足為奇。對於零售商而言,這種現象實在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及打擊,主要由於近年年長家庭的消費水平一般高於年輕家庭很多。
Empty food court in a shopping centre in Melbourne.
Empty food court in a shopping centre in Melbourne. Source: Abhas Parajuli

(二)已養成新習慣

即使抗疫限制措施得到撤銷,消費者仍可能已養成習慣,購買其他商品或透過其他渠道消費。

當人的行為作出改變並長期維持相同,就很容易養成新習慣。時間越耐,例如,習慣就會進一步增強及恆常化,令這些新習慣難以「戒除」。新習慣一旦形成就難以改變,除非再次受到新衝擊。

戴利說,澳洲消費者在限制措施的數個月期間,已養成新習慣,較多安坐家中進行網上購物,相反則減少外出購物,亦減少購買外出用服飾。

研究人員指,預料這種遙距購物的消費模式,以及多購買家居裝飾並減少購買外出衣履的消費選擇,預料將在未來一段日子持續,哪怕新冠病毒將在短時間内完全消失。

(三)全球經濟衰退

不論新冠病毒的相關限制法規及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如何改變,全球經濟均正步向

戴利說,聯邦政府的(JobKeeper)、臨時加大津貼額的(JobSeeker),成功令高於去年同期的水平;然而,2020年6月份公佈的最新季度失業率則已

研究人員指出,上述數字或許低估了真實情況。

數字顯示,四月份失業人數達60.7萬人;而五月亦有再多接近22.8萬人失業,但這些人當中只有85,000人被計算在「失業大軍」之列;當他們再次重返勞動力市場求職的時候,失業率則將進一步攀升。

同時,當保職位津貼計劃,300萬名領取津貼的國民將有一大部份被重新計算為失業人士。在這個情況下,失業的人口將很大機會進一步減少消費。
Retail
Source: AAP
格拉頓研究所的戴利表示,上述三種因素在全球多個疫情經已放緩甚至結束的國家及地區均存在。

在中國大部份地區,政府經已撤銷抗疫限制措施多個月,當地製造業及基礎建設開支已回復到新冠疫情爆發前的水平;但消費者的開支仍,而且增長亦相當緩慢。

對於澳洲而言,相信消費者開支將在未來一段較長的日子均處於較低的水平,而對於最為受影響的(包括藝術、娛樂、酒店、餐飲、時尚服飾等),艱苦的時間亦將維持一段很長的時間。
在澳洲,所有人必須保持至少 1.5 米的社交距離。

目前可在澳洲多個地方接受新冠病毒測試。如出現傷風或感冒症狀,應致電家庭醫生或撥打 1800 020 080 致電「全國新冠病毒健康資訊熱線」,以安排進行測試

聯邦政府推出的追蹤新冠病毒的應用程式 COVIDSafe 可在手機中的應用程式商店下載

SBS 致力為澳洲多元社區提供最新的新冠疫情資訊。有關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最新報導,請前往  



瀏覽更多最新時事資訊,請登上,或訂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