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百宝箱】制止刻意食品污染:无计可施?

A man posted a picture of the needle he found in a strawberry punnet.

A man posted a picture of the needle he found in a strawberry punnet. Source: Facebook

下载SBS Audio应用程序

其他收听方式

士多啤梨插针风波触发起本地食品生产及供应商,重新思考应如何确保食品安全。但究竟加设金属探测器检测是否能有效防范?而国际间又是否有类似案件?余睿章在今集「时事百宝箱」为大家讲解。


士多啤梨插针风波掀起一股对食用士多啤梨(甚至其他水果)的恐慌,但同时亦掀起一轮支持农民、继续购买水果食用的热潮。正当全国各地警方悬红十万元,试图找出涉嫌以缝纫刺针「污染食品」的元凶;在另一边厢,农业人士等食品生产及供应商则因应事件,而重新思考应如何确保食品安全。

雪梨大学食品科学讲师金范婷博士(音译自Dr Kim Phan-Thien)向SBS新闻表示,食品行业业内人士其实早已就「故意对食品进行污染」等行为的危害作出讨论,但由于澳洲从未出现过类似案例,因此则未有制定避免有关情况出现的预防计划。金博士指出,有见今次「食品污染」情况牵连甚广,程度亦令人震惊,商家开始需要考虑针对「故意攻击」而作出防范计划。她说:「此后,新鲜食品的供应商将(尤其)需要开始检视,(其供应链)可能存在的管理及安全漏洞。」
Empty shelves, normally stocked with strawberry punnets, in Brisbane.
Empty shelves, normally stocked with strawberry punnets, in Brisbane. Source: AAP
受委派调查今次「士多啤梨危机」的澳新食品标准局的一名发言人表示,今次事件实在非常罕见。他说:「污染食品行为事实上为多个刑事罪行条例中所订明的罪行,因此警方经已介入调查。」金博士亦同时指出,虽然澳洲的食品检验及测试过程非常严格,但不同食品生产商所进行的检验范畴都有所不同。举例,新鲜食品供应商主要着眼于产品是否有受微生物污染,如沙门氏菌、李斯特菌、诺沃克病毒等。而金属探测器检查一般会用于一些经预先包装过程的食品,以确保符合业内食品安全水平,但一些散装食品则毋须经过金属探测。金博士说,商家目前或会考虑加强对食品的检验,但所谓「你有张良计,我有过墙梯」,在引入金属探测器后,不法份子便可能会使用化学剂进行「食品污染」,根本治标不治本;而金博士亦坦言,「食品污染」的情况实在「难以完全地被制止」。

虽然「食品污染」的案例在全球较为罕见,但金博士亦列举了两个例子。1984年于美国俄勒冈州,印度教主罗杰尼希的支持者被指在当地餐馆的沙律吧散播沙门氏菌,目的是令选民无法投票而令某候选人能在选举中胜出。事件导致751人食物中毒,其中45人需要入院治疗,幸好无人死亡。最终两人涉嫌谋杀罪名成立,被判20年监禁,但在29个月后获得假释。而在2007年,英国一间生产不含花生食品工厂的一名员工,因对公司有所不满,在厂房散布花生,导致工厂需要即时停产,损失金额达100万元。

浏览更多最新时事资讯,请登上


分享